為何僧眾安不住僧團?

為什麼現在的出家人無法安住於僧團?又或現代修行者多,而證道者少呢?這道問題,是我來到德林念佛寺後,不斷於腦海中盤旋的議題。前來德林的這些日子,都讓我深思這個問題,原因起於從慈老師送了我一張光碟《現代僧伽的省思與責任》,光碟裡有一分文稿和簡表,幾天以來我就不斷的仔細閱讀,其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深層用意。加上聽聞德進法師那股滿懷熱絡的與分享著他的學佛心得,多次也提到這一個問題!此時,我試著以自己曾親聞的訊息為基礎,再以反方向的思考去探索這一問題。

去年寒假,我們去拜訪了僧大副校長本靜大法師,那時副校長和我們談及台灣佛教的現況。他說現代是經濟型的佛教,佛教學術研究很盛也很有成果,可是卻往往只重視學術,而缺乏實修。另外,於前年我曾參訪趙州柏林禪寺,親近了淨慧老法師,他是跟隨近代禪宗泰斗虛雲老和尚修行的,為禪宗五家法嗣傳人,也是河北佛協會長。他說當時在雲居山當虛雲老和尚侍者的時候,在寺院裡很難見到信徒,因為寺廟裡自己耕田種地,自給自足,和信徒的來往是很少的。

從上面兩位大德的言談中,我們可略有所解,過去叢林生活和現在佛教的差異性!社會變遷,自然影響了寺廟的管理模式!首先,我們可了解到過去和現代的不同之處在哪裡?

過去傳統叢林的管理模式;寺院多在偏僻山區,地處靜幽,遠離塵囂,所謂天下名山僧佔多可說明這一點;寺院經濟皆為自給自足和擁有自己的產地;管理方面則很少與信徒有直接的互動;叢林是十方道場,非子孫嫡傳的家廟,住持和尚不能收徒。相對的,現在的寺院規模再大也多為子孫關係的寺院;寺院經濟必須依靠自立;寺廟也多在人群集聚的地方,所以必須和護法信徒有直接性的互動,何況目前大部分的寺院,更面對著寺廟大、住眾少、活動多的狀況!

過去傳統叢林
地處靜幽,遠離塵囂
寺院經濟皆為自給自足
十方道場,非子孫嫡傳的家廟
很少與居士有直接的互動 人群集聚的地方

現在的寺院
經濟必須依靠自立
有子孫關係
必須和護法信徒有直接性的互動
寺廟大、住眾少、活動多


在針對僧團所提供的客觀條件下,出家人安住僧團修行的條件大大的被削弱,加上現代是民主自由、資訊化的時代,出家人的選擇條件自然顯得自由多了,這就是從外在條件去論述。

另外,再從解、行去分析寺院的狀況,傳統的叢林多為專宗道場,有著優厚的傳承背景。人們常說宗、教、律、密、淨,這也很明顯的說明了這一點,無論宗門參禪,律宗的戒持、密教的持咒及淨土的念佛等,大部分都是比較重視“行門”的,而只有教下則偏重“解門”。當然,學佛除了要確立對佛法的知見以外,還須有實修的體驗,方能修證自己,斷除煩惱。解而不行,只是一種知識,不是智慧。行而不解,又盲修瞎煉!所以,我們回過頭來看現在的佛教就能夠知道,很多寺院挂上人間佛教的旗幟,卻極為缺乏確立道場的宗風和缺乏繼承傳統的優良特點。因此,行人於道場中找不安心之法,卻常常忙於諸多雜務,加上師徒關係間的思想衝突與矛盾,皆會構成不住僧團的要素。因此,我們再衍生到現在佛學院的教育,也多為偏重解門的,而傳統專宗道場則重視實修。

現在,再從出家人的角度去看這一個問題,我把主客略作分類,主為現在的出家人,客為現在的寺院。先把目前的出家人分為兩類,一類是重視修福的,一類是重視修慧的。當然福慧是必須雙嚴,方可成就圓滿菩提。然而,實事上則有些行人的觀念問題,致使偏重於修福或修慧的狀況。有些道場的建立確實也只重辦活動,接引眾生。但是,一個道場若一味的忙於塵勞佛事,長期下去,住眾心念散亂,安不住心,是自然的事!而有些道場則非常重視修持,道風儼然,但由於時代的因素和眾生根器問題,往往也會出現住不下去的情況!在這樣的情景之下,我試著用一種公式去分析,所會產生的後果究竟如何?

一, 重修慧者住重接眾道場
這種情況則是住不久,因為接眾道場多半會有很多活動!雖說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。但這並不是學佛者之根本,對於一個重修慧者而言,只會當做培福以資道糧而已。日子久了,還是會選擇離去。

二, 重修福者住重接眾道場
我們不能說,重修福者住在接眾道場比較不好。因為一個修行人在其修行歷程中,關乎其身心發展的元素;觀念與程度、擅長與興趣方面。這種情況,涉及到層次上的問題,於某段時期較為契機,更能為佛教之發展,有著正面的推動和幫助。

三, 重修慧者住重修持道場
這種情況是完美的結合,身心皆能安住,寺院修道風氣盛旺,自然能夠降到最低之人源流動。

四, 重修福者住重修持道場
重於修福者則難免有時會受不了重修持道場的嚴苛規矩,因為重修持的道場固然重視持戒、念佛和參禪。或許雜事不多,就得往內心去下功夫,所以,會覺得無聊!

透過以上的剖析,以過去到現在的佛教情況,修持上的行與解之偏重和修行人的內外條件去分解,構成我們目前的佛教面貌,乃至我們要回應的問題是;為何出家人不住僧團?或現代修行者多,而證道者少?其實,過去的情況是擁有非常優厚的條件以助修行人專心辦道的。而現在佛教,雖然也有前無古人的歷史性開創,但終究未趨於成熟,尤其是宗風的確立與一套完備且適應現代人的管理方式。所以,僧眾不住僧團,更是涉及到佛教會對僧人的管理制度,還有出家者老化:晚年出家者擁有經濟後盾,而自行結社聚眾等問題。同樣的,僧眾的行動規範過於鬆懈及自由,也有其弊端的出現!而過去則多為少小入道,長期薰修佛法,助成道業。現在則不然了!所以證道者少是有其環境條件和修行者根器的因素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跟蘑菇師父修行去 的頭像
    跟蘑菇師父修行去

    跟蘑菇師父修行去

    跟蘑菇師父修行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